今年的7月7日,于西安举行了有关中国传统家具的论坛,出席的人颇多,大多为业界的佼佼者。
和我去之前的预想差不多,大家所关注的、讨论的甚至争论的,仍然是传统家具的原材料问题、红木的标准问题。
我想今天有关红木家具的争论,将来终有一天,会成为我们子孙后代不可理解及讥嘲的笑柄。
1.首先,我认为将中国传统家具改称为红木家具,就是“名不正”,理由是:
a)中国的传统家具在宋、元及明初,用的材料是榆木、松木、榉木、楠木等,没有用所谓的红木的。
b)红木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名词,木材学中是没有的,没有严格的定量的定义,会造成混乱。
c)将来极有可能由于禁伐或绝种而没有所谓的红木,那中国传统家具怎么办?
因此我建议我们别再叫中国传统家具为红木家具了。更何况,中国传统家具至少应分为:
———宫廷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用的家具,这一部分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所讨论的。
———民间、文人、财主也用家具,这类家具在欧洲称为ProvincialFurni-
ture,意指王城之外的家具,我们称为民俗家具。今天在皖南、在山西都还能找到。
民俗家具很少用所谓的“红木”,而是就地取材,难道它们就不是中国传统家具了吗?
因此称中国传统家具为红木家具,是十分荒谬的。
看看世界其他国家,英国的威廉玛利设计的家具,用的是胡桃木,从来没有人称之为胡桃木家具;
齐宾代尔设计的家具,以桃花芯木为主要材料,也从来没有人称之为桃花芯木家具;
法国的路易14、15、16家具,采用桃花芯木、胡桃木为材料,今天人们采购这类材料设计的家具时,也没有人争论是否用原来的材种;
美国人更不用说。
2.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呢?
至少我认为:这就是欧美国家今天强大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力量。
欧美的厂商和消费者,看的是家具的设计、质量和功能。同时更关注的是材料是否环保。相反的,中国人口头上天天嚷环保、嚷可持续发展等等高调,或许他们只知道这些名词,而不知道这些名词深层次的意义,否则,他们就不会用、不敢用这些热带雨林的树种;不会用不敢用这些濒危灭绝的树种。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世界是负有责任的。
我们也曾经伟大过,1750年清康熙时代,中国人的总生产占世界的30%,比今天的美国还高(美国今天是28%),到1950年变成了3%。
我们的祖先伟大在什么地方呢?一样也是创造物质文明背后的精神力量,对传统家具的材料的使用也一样,他们是:
———就地取材;———使用可轻易获得大量资源。明中叶,太湖边的榉木林,造就了苏州家具的辉煌,有名的“苏作”就是指这里的设计,生产出来的家具。
到了明代中叶之后,榉木逐渐匮乏,人们才不得已去找寻新材料。
“明代以来,经济发达(手工业发达),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外贸活动日趋频繁,作为海船压舱之用的紫檀木被带回国内,开始并无人使用。”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商业活动时间,距今已是350~600年前的事,当时红木的输入,也是重要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年择伐的结果,使珍贵的红木逐年减少,到明末清初已剩无几。”
这里所谓的红木,是黄花梨、鸡翅木和铁力木,但到了明末,这几种红木已减少了很多,清初更是“已剩无几”。所以人们开始试用扔在长江边上的紫檀木,能工巧匠终于使紫檀变成了“新贵”。
到了乾隆年间,东南亚成材的紫檀又被砍得差不多了,中国人又开发新材种,使用红酸枝,就是上海人惯称的“老红木”。但红酸枝不久又不够用了,又从泰国引进了酸枝木,但这些资源在滥砍滥伐之后,不久,又不够用了,清朝末年,中国人开始改用花梨木。
以上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中国人的祖先,懂得就地取材,比如用榉木、榆木、楠木等材料,这些都是中国自己的材料,之后明中叶由于中外贸易兴盛,从东南亚运回来的木材,不管是贸易还是压舱,使用这些材料也是一种“可轻易获得的资源”,当时的中国人只要是一种可轻易获得的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