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首页

伐木生产颗粒燃料可能威胁美国湿地森林

时间9/em>2020-03-28 14:52 来源9/em>中国绿色时报点击次数9/em>1280

美国环保组织(Dogwood联盟)不久前发布报告称,湿地森林主要位于美国东南部,提供了价?000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碳汇、气候变化缓解、当地社区福祉、空气和水源净化、休憩服务等。尽管美国湿地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却因为发展可再生能源,面临湿地被抽干、森林被采伐或焚烧后被改为松树人工纯林的威胁、/P>

木质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的来源还是碳漏洞?

欧盟?009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指令》,鼓励欧盟成员国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提高?0%,以实现碳排放零增长的目标。近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了大量木材颗粒燃料,约为700万吨,预计在未来还将大幅增长,然而从美国东南部地区运到欧盟的木质生物质只占其总供应量?%-10%,欧盟生物质原料仍主要依赖欧盟自己的农场和林地。世界自然基金会欧洲政策办公室可再生能源高级政策官员亚历克斯·梅森指出,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一直是一股积极的力量,但通过大规模森林采伐来提供木质生物质进行发电,是其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短板、/P>

理想状况下,用于生物质能源的木质颗粒燃料来自木材采伐加工的剩余物。这些剩余物在腐烂时也会释放碳。因此,人们认为可以将这些剩余物生产为能源。但实际情况是,人们通常采伐整棵树来生产木质颗粒燃料,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使得一些人认为,可以通过栽种速生树木以代替之前被采伐的林木,抵消因焚烧生物质而排放的碳,使得木质燃料成为可再生能源,并帮助实现零碳增长、/P>

专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危险,因为碳捕获和碳吸纳比碳排放的速度要慢得多。研究表明,如果利用再造林的方式来抵消因采伐森林而排放的碳,至少需?0-20年;要想再捕获因森林焚烧所排放的碳则需要百年。这就意味着,采伐过于频繁不可能实现碳中和的目的、/P>

凯里生态系统研究所总裁威廉·施莱辛格是一名生物地理学家。他指出,美国南方松的典型轮伐期?0年,如果保证及时再造林,也只有在轮伐期?5-40年时,南方松人工林才可被视为碳中和。如果南方松人工林的轮伐期较短(例如10年),则木质生物质的利用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P>

有评论家非常担心,鼓励生物质能源发展可能会加速气候变化。有专家认为,生物质能源实质上可能会为各国提供一个碳漏洞,即可以让他们低报碳排放量并造成已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假象、/P>

尽管科学界表示强烈反对,美国近期仍追随欧盟的生物质能源政策,如罗德岛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已出台新法案,鼓励发展生物质能源。美国环境保护署署长最近宣布,将把生物质能源视为碳中和,作为减排的一种方式、/P>

木质生物质能源发展,为美国东南部地区生态系统敲响了丧钟>/P>

生物质能源产业,将对美国南部沿海平原地区的森林和当地社区产生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据估计?0%-80%的南方湿地森林已丧失,而在现存?500英亩湿地森林中,采伐是其面临的最大威胁、/P>

近年来,卫星图像显示出美国南方地区的工业采伐已造成了严重毁林现象,其毁林率是南美雨林的4倍。Dogwood联盟的报告指出,相比松树人工林,天然湿地森林生态系统能提供更多样的生态服务。如果湿地森林的经营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健康,那么其价值是将其作为用材林利用的15倍。因此,保护和扩大湿地森林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经济上使当地社区受益、/P>

湿地森林改善了该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护了当地野生动植物和社区生计。研究指出,南方湿地森林储存?5亿吨的碳,并对当地气候变化起到了缓解作用。而且作为暴风雨的缓冲区,湿地森林极大地减少了飓风带来的影响。此外,美国南方湿地森林也是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016年,美国沿海平原被指定为世界?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如果这些森林被采伐,其碳汇、气候变化缓解和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就不复存在。在木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刺激下,将美国南部地区的天然湿地森林采伐后改为松树人工林,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就会严重退化、/P>

除了生态系统退化之外,木质颗粒燃料生产也对当地社区的健康有着不利影响。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环境正义》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木质颗粒燃料工厂?0%的可能性会设在少数族裔社区和贫困社区。这些工厂对空气和水源质量及脆弱社区的健康将造成不良影响。当地社区特别关注木质燃料产业对空气质量、道路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些社区因为关注健康问题,已开始抗议木质颗粒燃料工厂的建设运营、BR>
美国相关环保机构认为,虽然木质燃料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仅限于利用没有其他用途的木材废弃物和剩余物生产的木质燃料。如果要真正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评估森林的整体价值而不仅仅是采伐后的木材利用价值、/P>

(据美国《太平洋标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本文关键孖
Baidu
map